close

我是養殖人,我只做養殖為主的漁電共生

(好久沒有寫文章了,因為這一兩年參與了漁電共生的一些相關規劃設計工作,來分享些有關的看法。)
 

目前漁電共生可以分為戶外型漁電共生及室內設施型漁電共生

受限於法規規定 戶外型漁電共生光電板遮敝率只能作到40%,室內型漁電共生能建到80%。

現在所看到的漁電共生最令人詬病的地方(也是常被抱怨或抗議的地方),大多是因為整體設計是以光電資方為主,養殖部份不受到重視,所以蓋起來根本沒辨法作養殖。 但是台灣土地狹小,養殖用地相對較少,當大部分的養殖漁塭被光電場佔用而無法養殖時...養殖產業會衰退許多...

有看過某大公司(還有上過新聞)早期設計的戶外漁電共生案場,就完全沒有考慮養殖的操作空間,雖然光電板排布設計是採用部份塭堤式,但是相當的低矮(省錢?偷料?),大概只適合哈比人工作的高度...而且還有許多光電板是排布在方正的漁塭裡,反而保留零散的邊角畸零魚塭說要作養殖...唉。

對於光電資方來說,作室內型的漁電共生會比較划算些。雖然建置成本較高,但對於土地利用率較佳。對於養殖而言,室內型的物種受限,如果作菌相式養殖以蝦類為主。流水或循環水式的操作手法與物種受限於水源及設備成本。無論如何,都比戶外養殖成本來得高,但相對戶外環境波動較小,控制性較高。

個人認為,現今戶外式的漁電共生,能夠蓋到40%,將這40%分別作到 塭堤,蓄水池(消毒淨化),沉澱池(也可部份作為污水淨化),進排水道。雖然能養殖的魚塭面積變小,但相對能改善養殖環境。而且原有養殖戶的操作模式也能再繼續作下去,能夠照顧到現有養殖現場漁民,養殖物種也比較多樣化。反而比作單純作室內設施型更佳。不過戶外養殖,就是需要承受環境的波動變化,還是看天吃飯。+


水試所海水繁養殖中心七股本部的漁電共生案場將光電設置於堤岸上,對養殖戶而言,干擾最少。攝影林吉洋.jpg
水試所海水繁養殖中心七股本部的漁電共生案場將光電設置於堤岸上,對養殖戶而言,干擾最少。攝影林吉洋
借 林吉洋 兄 報導裡面的照片。這種塭堤式就是覺得不錯的型式設計,即不會影響到原有養殖操作手法,塭堤又能作為工作空間與其他利用型式(可以設置防風防鳥相關設施)

最近有參觀了一些案場,相較以前的規劃(黑心的EPC...),越來越多養殖相關專業規劃設計的介入,已經改善許多,不過依舊有許多真的蓋得很糟糕的設計(利益問題啊)

個人對漁電共生依舊是持正面態度,是可以改善現場養殖的一個契機(重點是光電公司願意且需要出資改善養殖場域,不要只會劃大餅說好聽話),在大面積規畫下,可以改善現有工作道路不佳,池子儘量規畫方正及改善水源不方便的魚塭(作好進排水道,這是相當重要的),讓原來條件不好的池子改善,這樣對養殖生產才有助益。

另外還有一點覺得可惜的地方,就是許多現有魚塭的大面積"國有地",被大型漁電公司承包後,要作變更型的太陽能發電站。大規模魚塭土地,明明就有充沛的水源,相對上可以好好規畫的區域(區域性進水排水規畫),卻因為變更為單純發電廠使用,而無法複合性作為漁電共生使用...這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希望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重視這件事情,不要變更為發電廠使用後就無法再作為養殖漁業使用。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77783/......
借 林吉洋 兄 報導裡面的照片。這種塭堤式就是覺得不錯的型式

#漁電共生

#水產養殖

arrow
arrow

    微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