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牟氏角毛藻

03chaetoceros_muelleri.jpg

fig03-05chaetoceros_muelleri02.jpg

Chaetoceros muelleri
不等鞭毛門 Heterokontophyta
矽藻綱 Bacillariophyceae
圓心目 Centrales
盒型藻亞目 Biddulphiineae
角毛藻科 Chaetocerotaceae
角毛藻屬 Chaetoceros

1.生物特性

直徑為6~9 μm,於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有四根刺,所以又稱之為角刺藻。由細胞壁四端衍生出來的角毛細長且尖銳,末端無分叉現象,兩端角毛以細胞體為中心時,俯視觀看形狀略微〝S〞形。細胞型態為長方形或圓形,大多以單個細胞存在。微青海洋

2.培養方法

(1)溫度

鹽度及光照度:牟氏角毛藻為沿岸性半鹹水種類,在鹽度5-45 ppt的水中均能生長繁殖,最適鹽度範圍為20-35 ppt。在15-30℃的溫度範圍內,生長率隨溫度的上升而增加,最適溫度為25-30℃。 牟氏角毛藻在500-25,000 lux的範圍內均能生長繁殖,最適光照強度約在10,000-15,000 lux之間。一般在pH 6.4-9.5的範圍內均能生長繁殖,最適範圍約在pH 8.0-8.9之間。

(2)肥料

種原培養時添加Walne或f/2配方,大量培養時則添加農肥 (尿素15-30 g/噸,過磷酸鈣7-15 g/噸,水玻璃3.5 g/噸)。

(3)培養流程

  1. 清洗水槽,使用含有效氯10%的工業用漂白水消毒水槽、打氣管及打氣石,每1噸水約加入100-300 mL的工業漂白水。
  2. 培養槽注入海水,接著加入20 ppm之漂白水,靜置隔夜後,再加入20 ppm (20g/噸) 硫代硫酸鈉 (海波) 中和殘餘氯,然後接種良好藻種,藻種與新注入海水的比例為1/10-1/25,視種源品質、海水水質及氣候而定。
  3. 施肥打氣培養至水色不再變濃,約需3-5天。微青海洋

(四)東港等鞭金藻

03isochrysis01.JPG

Isochrysis galbana tml
金藻門 Chrysophycophyta
定鞭藻綱Haptophyceae
等鞭藻目 Isochrydales
等鞭藻科 Isochrysidaceae

1.生物特性

等鞭金藻大小為3~7 μm。無細胞壁,大致上呈橢圓形,具有二根幾乎等長鞭毛, 長度為細胞長之2/3~3/2倍,雙鞭毛間有根短小且不明顯之退化定鞭。 色素體金褐色,運動性強之年輕細胞帶淺綠色。營養價值極高。現場養殖方面則常見於應用在輪蟲二次培養、豐年蝦、橈足類、海參、二枚貝及對蝦類之幼苗,此外乾燥粉末添加在餌料原料中可減少其而外礦物質的添加。

此藻之無性生殖有三種方式:

  1. 為培養初期,動細胞縱裂為2個大小不等之動子細胞
  2. 經4週以上培養,失去鞭毛、沉於池底之細胞,縱裂為2個子細胞,其後長出鞭毛,脫母殼而出
  3. 3~6個月更老化的培養中形成囊胞。 若取含有囊胞的老化培養底部沉積物移入新鮮培養液中,可在24小時內觀察到第一次分裂。 完成分裂後,囊胞內共有16個子細胞,其後經栓孔脫離成為動態子細胞。

2.培養方法

(1)溫度、鹽度及光照度

東港等鞭金藻在15~33℃範圍內均能增殖,以27~32℃增殖最好;在鹽度5~60ppt鹽度均能增殖,最適為15~40ppt;在照度1,000~20,000lux下,增殖率隨照度增加而增加。微青海洋

(2)肥料

大多數微藻類均可以韋音(Walne)配方或f/2配方培養,尤其具有鞭毛會動的藻類以韋音配方培養均可獲得良好效果。 但該配方使用之氮、磷源為非肥料級且添加有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用於大量培養成本高。適合東港等鞭金藻增殖的肥料配方為尿素30公克/噸、過磷酸鈣30 公克/噸、氯化鐵2.7公克/噸

(3)培養流程

需注意培養用水之處理及開始培養時藻之濃度及純度。 開放式大量培養,採1公升、10公升及500公升擴大培養程序。流程為:1 公升三角瓶 → 4~5天→12公升塑膠瓶(2個) → 4-5天→500 公升水槽→3~5天 →投餵。 當作種源之藻以培養4天的為最適宜,收穫使用時1公升及10公升的細胞濃度可以更濃。微青海洋

接種的量以培養水和藻種量比來表示,1公升三角瓶的接種比例為800ml:200ml,12公升塑膠圓桶為10公升:0.8公升,500公升FRP水槽為400公升:20公升。

培養水的處理方法,1公升的三角瓶採用高溫高壓滅菌,12公升及500公升的各添加工業用漂白水(氯含量以10%計算)1ml及50ml(氯含量約10ppm)來滅菌,漂白水添加後1~2小時或隔夜再加入10ppm硫代硫酸鈉(海波),將殘氯中和後即可接入藻種。微青海洋

1公升三角瓶及12公升塑膠圓桶之培養施用Walne配方為培養液,500公升FRP水槽之培養則添加農業用無機肥料,營養鹽只有在加新培養用水時才添加。 1公升不打氣,12公升通空氣,均置於室內,距4只並排的40W螢光燈5~10cm,連續照光。 500公升水槽置於室外接受太陽光,經過3~5天後,全部用來投餵;若再取之作種源,培養成功機率不穩定。 陰雨天因照度低,若持續1~2天對培養之影響小,若持續4~5天,會有培養不順發生。微青海洋

在培養過程中,易感染原生動物而使增殖不好,或因增殖條件不良(包括水質、光照、溫度、鹽度及培養期間等)而形成不動細胞。 因此需注意維持此藻之優勢增殖,隨時留意藻種之純度(需用顯微鏡觀察以辨別),以確保培養成功。

(五)骨藻

03skeletonema_costatum01large.jpg  

Skeletonema costatumm
金藻門 Chrysophycophyta
矽藻綱 Bacillariophyceae
中心目 Centrales
圓篩藻科 Cosinodiscaceae

1.生物特性

骨藻之細胞為透鏡形或圓柱形(Fig3.2),直徑7~24微米。 殼面圓而鼓起,著生一圈刺,與相鄰細胞的對應刺連接成長鏈,細胞間隙很大,往往大於細胞本身長度。一長鏈細胞數約為20~40個,視培養條件及生理狀況而異。微青海洋

骨藻遍佈於全世界各地,自北極到赤道,從高鹽到半鹹水域均可見其蹤跡,但以沿岸水域最多,尤其常在港灣區形成水華,故常被用作有機優養水域之指標種。 在臺灣周邊海域,此藻經常於春季大量出現。

臺灣株骨藻之接種用種源之生理狀態對移殖後之生長影響至巨。 此乃骨藻會產生抑制自我增殖的物質,並於細胞老壞後釋出,因而抑制藻細胞之增殖。 臺灣株骨藻若置於20℃,100 lux光照下,可於15~30天內移殖;置於25 ℃,5,000 lux光照下,則每隔2~5天必須移殖一次。

2.培養方法

(1)溫度、鹽度與光照度

臺灣株骨藻生長溫度之上、下限分別為34及10℃,最適範圍為20~30℃;鹽度之上限高於50 ppt,下限為7 ppt,最適範圍為15~30 ppt;飽和光照度為5,000 lux(蘇等, 1990)。

(2)肥料

以磷、矽、鐵為骨藻增殖之必要元素,但因各地的水質不同,故培養所用的肥料種類及用量因地而異。

(3)培養流程

以100網目之浮游生物網自野外撈取骨藻,接種於裝有鹽度20~25ppt海水之培養槽,接種濃度為以肉眼觀察可見少許藻絲。 隨即加以施肥(尿素30公克/噸,過磷酸鈣15公克/噸,水玻璃1~5公克/噸),並微量打氣。 2~3天後水色轉褐。 以100網目之浮游生物網撈取接種於另一新水槽,其餘則收穫利用。 如此重覆至增殖不佳時,重新取種培養。

理想的培養池大小為10~40噸,水深1.5~2.0m之水泥池。 因為骨藻怕強光,水較深可避免光照過強,也可減緩增殖速率,因而可增長收穫時間。 接種量為1:20至1:100,視種源濃度、生理狀況而異,濃度約為每毫升100~250條藻絲或1500~3000個細胞。 移殖接種時間為上午8~9時或下午3~4時。 約30小時後(最快12小時),每次可收穫1/4~1/5。 一般使用四個池培養,每天有一池剛開始培養,一池培養中,一池使用中,另一池預備。微青海洋

骨藻的品質對於移殖接種能否成功及投餵蝦苗之餌料效率有很大的影響。 淡褐並帶有光澤藻色及魚腥味者為良質骨藻。 品質變壞之特徵為:a.細胞黏集附於培養池壁或沈於池底,b.鏈狀細胞群中空細胞數增多,c.藻色暗褐,d.細胞間隙縮小,e.鏈縮短。 因此,在培養期間要注意藻色之變化,以瞭解細胞之生理狀況,在尚無前述症狀前加以收穫或移殖。

(六)擬球藻

fig03-03nannochloropsis_oculata03.jpg

fig03-03nannochloropsis_oculata02.jpg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金藻門 Chrysophycophyta
真眼點藻綱 Eustigmatophyceae
真眼點藻目 Eustigmatales
單珠藻科 Monodopsidaceae

1.生物特性

擬球藻之細胞為小球體(Fig3.3),直徑2~4微米,無鞭毛,無眼點,外觀與綠球藻極相似,故稱之為擬球藻。 唯細胞較小,藻色稍黃(培養老化時更明顯),分裂時產生兩個子細胞(綠球藻產生四個)。 擬球藻屬真眼點藻綱,含有葉綠素a及類胡蘿蔔素violaxanthin及vaucheriaxanthin ester,而綠球藻屬綠藻綱則含有葉綠素a、b及類胡蘿蔔素lutein 擬球藻主要發生於溫帶水域。

擬球藻含有豐富的二十碳五烯酸(EPA),故頗適於壺形輪蟲的培養與營養強化,以及種苗培育池之水色維持。 水深50~60cm為適,照光時間12~14時,並於照光後2~3小時接種;5~45ppt 可增殖,20~30 ppt較佳;確保種源更重要,在良好條件下,每日可增加2倍,每4~5日移植再接,可確保良好種株,若懶惰經10餘日再接,則事倍功半。用無機鹽或有機肥作培養液,無機肥料可用硫酸銨180 mg/l、過磷酸鈣50 mg/l及Clewat 32(日本產品微量金屬混合物)15mg/l,或硝酸鉀 500 mg/l、KH2PO4 100 mg/l及Clewat 32 微量。 有機肥之製作乃在1L水加入50g魚廢棄物,十分腐熟臭味變淡時,取上清液,經濾網過濾後之腐汁,在70~80℃加熱30分鐘,稀釋50~100倍使用。微青海洋

2.培養方法

(1)溫度、鹽度、光照度及pH值

擬球藻在10~35℃溫度範圍內均能增殖,而以25~31℃間之增殖率最高,在37℃之水溫環境中2~4小時仍能活存,且於降溫後仍能增殖。 對鹽度之適應範圍甚廣,在5~77ppt範圍內均能增殖,而以20~35ppt鹽度之增殖最好。 喜歡強光照,增殖率隨照度增加而增加,至12,000 lux時增殖率達最高,且維持不變至30,000 lux仍可維持最高增殖率。 培養液最初的pH值與增殖率間之關係呈拋物線,以pH7.5~8.8之增殖最好。

(2)肥料

使用單一氮肥時尿素效果最好,不過混合等濃度硫酸銨及尿素之肥效比單一氮肥更好,因此,目前使用硫酸銨66公克/噸、尿素30公克/噸、過磷酸鈣30公克/噸。 一般於培養之始以全部水量來計算基肥使用量,且於再添新水時再施肥,施肥量以所加水量計算。

(3)培養流程:

  1. 清洗水槽,使用有效氯10%左右之工業用漂白水消毒水槽、打氣管及打氣石。 漂白水使用量為10~20 ppm有效氯。
  2. 培養槽注入海水,接著加入10 ppm有效氯之漂白水,靜置隔夜後,再加入10 ppm(10公克/噸)硫代硫酸鈉(海波)中和殘餘氯,然後接種良好藻種,藻種與新注入海水的比例為1/1~1/5,視種源品質、海水水質及氣候而定。 另外,可使用海水及自來水(藉水中餘氯來消毒)調成鹽度15~20 ppt之培養用水。微青海洋

  3. 施肥打氣培養至水色不再變濃時(約4~7天),收穫1/3水量之藻水,供作輪蟲培養或其他水槽接種用種源,而後原水槽再加入新海水,並添加肥料,如此重覆進行至藻細胞增殖不良時全部收穫;或採回分式培養,當水色不再變濃時,一次全部收穫。微青海洋

  4. 如需再培養則從流程1)開始。

(4)問題點與改善方法:

  1. 輪蟲感染:注意藻池與輪蟲池之分開,使用器具需加以隔離,工作人員須謹慎操作,感染之藻池必須以漂白水浸泡消毒後再使用。
  2. 原生動物感染:特別在高水溫期易發生,因此,各項設備及用水需使用漂白水加以消毒,以減緩感染。 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利用藻種優勢抑制原生動物的感染,亦即收穫量或加新水量需少於總水量的1/2,而每間隔3~5天收穫一次。
  3. 其他藻類感染:選擇優良種源,並採藻種優勢培養,可有效抑制其他藻類感染。 
  4. 藻色變化之控制:注意水質及天氣變化,適時注水降溫、降pH值,移殖或收穫。
  5. 攪拌及光照之控制:由於細胞不會游動,若打氣不足,培養較長時,底部會有沉澱層,因此需每日大攪拌一次將池底揚起。 擬球藻喜強光,藻濃度高時,由於細胞相互遮蔽,會降低光照強度,故需降低水位以增加照度,有覆蓋時,水深以30~40cm為宜,露天時不超過100cm,冬天水位宜低,夏天可加深。 

3.鹽生擬球藻

Nannochloropsis salina
真眼點藻綱 Eustigmatophyceae 
真眼點藻目 Eustigmatales
單珠藻科 Monodopsidaceae

除N. oculata外,文獻上亦有另一同屬之藻種N. salina。要使Nannochloropsis salina生產量達到最大,維持培養於增殖穩定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如此,也會預防其他感染種之繁衍。溫度除外,在戶外的培養,細胞濃度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子,此與Spirulina之培養一樣。使細胞密度較最適值稍高,雖使生產率降低,但可避免不想要的微生物的感染,建議維持細胞密度為500 mg/L。 以尿素(0.12g/L)取代KNO3(1g/L)可抑制矽藻的生長,2~5 mM之NH4+可完全去除捕食者。 細胞之油脂含量受生長階段及溫度(夏高冬低)影響而不因氮不足、pH及海水型態而異。 微青海洋

 

4.小球藻Nannochloris sp.

小球藻適於寒帶地區,但相關藻種培養情形足供參考。該藻在低鹽及海水與廢水混合液之富營養水中成為優勢種,其為廣溫廣鹽性,對於營養鹽及光條件之改變不敏感,在10~20ppt鹽度範圍有最高之生 長率。 儘管細胞小(2~6 mm直徑),適合作為輪蟲類(Brachionus)、橈足類(Eurytemora)及牡蠣(Crassostrea)的食物。 其適應性、高生長率及富營養是水產養殖產業非常合適的餌料生物。

常用之餌藻如Monochrysis、Isochrysis、Tetraselmis、Dunaliella、Amphidium,單種培養很快被他種感染。可適應開放環境之溫鹽光及適合作為食物之藻種,在富營養水中成優勢種的Nannochloris sp.在2年之大量培養(4m2&27m2)中未發生消長現象,對環境有很好的適應性,除因溫度變化導致暫時感染Phaeodactylum及 Skeletonema外,整年均為優勢種。 可生長於0~30ppt 海水中,以10~20ppt最適。 廣溫性,當給與足夠陽光,即使1℃2~3天可加倍 因為培養用水未經處理,戶外培養易於感染輪蟲、鞭毛蟲及纖毛蟲,避免方法為及時收穫,或以20 ppm 40% formalin 處理,對異營鞭毛蟲及纖毛蟲相當有效。

(七)周氏扁藻

fig03-04tetraselmis_chui02.jpg

03tetraselmis_chui.jpg

fig03-01isochrysis02.JPG

Tetraselmis chui
綠藻門 Chlorophycophyta 
綠色鞭毛藻網 Prasinophyceae
綠色鞭毛藻目 Prasinocladales 
綠色鞭毛藻科 Prasinocladaceae

1.生物特性

周氏扁藻細胞大小為12~8×10~7微米,體扁、橢圓至卵圓體。細胞內有一杯狀並呈現翠綠綠之色素體,而細胞後端有一呈卵圓形蛋白核,在杯狀缺口處伸出四根等長鞭毛。 藻體游動快速,呈長軸轉動,無法明確看出四根鞭毛所在。眼點位於中央,在蛋白質核頂端,橙色。

周氏扁藻通常行二分裂之無性增殖,於黃昏時(或有光暗週期之暗期將至時),動細胞沉於池底或附於池壁,母細胞蹤裂為兩個子細胞,頭尾並列;帶有鞭毛之子細胞於清晨(或光其剛開始時)脫離母細胞殼,而游動於水中。 游動細胞有很強的趨光性,因此打氣停止後1小時內,動細胞群聚水面,如雲霧狀,可做為判斷培養狀況良窳之參考。 由於母殼及鞭毛沉積於水槽底部,故培養一段時間後(7~10天),底部有一層沉積物。 當培養達增殖停滯期(或藻色不再變濃),部分細胞會形成不動之細胞,沈於底部,若再繼續培養而不更新培養液,則大部分細胞會形成不動之細胞而沉於底部,使水色轉清,底部因而出現濃黑一層之壁厚且不具鞭毛之不動細胞。

光度為500~10,000 Lux。現場養殖應用方面常見於投餵輪蟲作二次滋養及直接投餵海水魚苗,亦可直接投餵貝類幼苗及甲殼類眼幼蟲時期如:草蝦、蟹類。牡蠣幼苗在成長至150μm時以扁藻及等鞭金藻一起使用可提高存活率及成長率。

2.培養方法

(1)溫度、鹽度與光照

溫度15~30℃範圍內均能正常增殖,以25℃之增殖最好;鹽度10~40ppt中均能正常增殖,於20~40ppt間無顯著差異,但以30ppt左右增殖最好。 在高水溫(30℃)之下,低鹽度(10ppt)增殖率低,故在夏天培養時,如培養液淋到雨水則容易變壞。冬天時,鹽度低到8ppm仍能增殖,但增殖率隨著鹽度上升到上升(28ppt>15ppt>8ppt)。 在光照500~10,000 lux時,增殖率隨著照度增加而增加。 與擬球藻比較,此藻可在較低的光照增殖,而較不耐太強的照度。 故夏季在露天下培養需遮蔭,或提高水位以降低光照強度,一般之水深以50~60公分為宜,但不宜超過100公分。

(2)肥料

單一肥料以尿素之肥效最佳,但以硫酸銨與尿素混合使用時肥效更好,添加微量元素或Clewat-32並沒有更好的增殖效果,因此合適的施肥量為硫酸銨30g/噸、尿素30g/噸及過磷酸鈣30g/噸。 於每次添加新水時施肥,而後不再追肥。

(3)培養流程

周氏扁藻對氯敏感,安全濃度為0.5ppm,因此使用漂白水滅菌時,要留心殘餘氯含量。 若水源乾淨時,直接經布過濾後即可使用。接種時以藻種水量為1份,再添加新水2~5倍為宜。 施肥後經過5~7天,取游動力佳的上浮細胞作種源並移殖於新桶培養,其他的則一次用完或連續2~3天內用完。 因為周氏扁藻分裂時,母細胞的鞭毛及外殼會脫落沉積於池底,因此培養時間若過長時會使水質惡化,或滋生大量纖毛蟲Uronema及Euplotes,而不利藻細胞增殖,故採用一次收穫方式培養較半連續式培養好

3.扁藻屬

扁藻屬是綠藻門(Chlorophcophyta)、綠色鞭毛藻綱(Prasinophyceae)的一屬,含有許多海水種及少數的淡水種。 海水種常常在潮池及海灣形成水華,有些則與海洋生物共生。分類上稱為Aulacochlamys、Platymonas、Prasinocladus者均與Tetraselmis為同一屬。

扁藻屬藻種之生活史具有三種形態,為有鞭毛期、不動無性增殖期及帶有厚殼不動之囊胞期(cyst)。 囊胞期萌芽期,分裂為四個子細胞。 有些種類囊胞期很長,當新細胞壁形成時,舊壁脫落;有些細胞壁累積如同心圓將細胞圍住;有些則在細胞的一端加厚並形成一柄狀物。

扁藻屬細胞大多數具有眼點,位於細胞前端、中央或末端,有些則無。 大多數呈綠色,有少數積聚紅色素體成為紅色。 細胞繞長軸轉動,直線游一段時間後,不停下來即突然轉向。 在不動形態下形二分裂,大多數子細胞前後端并列於母細胞壁內,少數同一端并列。 細胞壁主成份為含galactose、galacturonic acid及arabinose之膠質物及可能含有鈣。

扁藻屬種類多,養殖用常提及的為周氏扁藻、四鞭扁藻及T. suecica。 初步養殖以周氏扁藻增殖最佳,因此成為主要推廣之藻種。

4.四鞭扁藻Tetaselmis tetrathele之培養

本種在東南亞地區廣為利用,鞭毛四根易脫落,細胞長9.8~15.3mm、寬6.0~10.5mm、厚4.3~8.5mm、體積320mm3為Nannochloropsis之20~30倍。 可在11~33℃增殖,以25~26℃為最適;可在10~34.7ppt增殖;在低光照150 lux可分裂增殖,隨照度上升而增加,至3700 lux達飽和;pH 5~10增殖影響小;戶外培養夏天達89×104 cells/ml,冬天僅35×104 cells/ml(Okauchi and Fukusho, 1984a)。 小量保種用培養之配方為f培養液,大量培養可以每噸海水用硝酸鈉(NaNO3) 150g,磷酸二氫鈉(NaH2PO4 2H2O) 10g,螯合鐵(Fe-FDTA) 15g,氯化錳(MnCl2 4H2O) 360mg之比例來施肥(Okauchi and Kawamura, 1997)。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微青 的頭像
    微青

    微青海洋

    微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