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鰻養殖技術(三)

三、鰻線培育

養殖流程  

鰻苗養殖流程圖

養殖的地點,最好選擇

1)有豐富的水源:鱸鰻較不耐低溫,切勿選擇有大量低溫山泉水的地區。

2)水質不可含有毒物質

3)鰻苗培育,初期最好選擇能取得海水的地方

4)地勢方便注排水且不會淹水地區。 

鰻線的培育池以硬底水泥池最佳,在鰻苗的培育過程中需不斷進行篩選,可提高成長及活存率,為便於管理操作,每池面積不宜太大,長方型硬池面積不超過10坪(33平方公尺),室內培養可採用水泥池或FRP桶皆可。

室外馴養池(水泥池或大池圈養網),四周可以佈置釣魚線或細網以防止鳥類、鼠類或其它動物等入侵,鳥類侵入不但會捕食大量鰻線,也會攜帶病原。

鰻線放養前須使用漂白水、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徹底消毒整個池子。引進海水與經過曝氣的淡水混合,鹽度調整在10~15ppt左右(部份資料顯示初期可在25~35ppt環境下)。再培養優良的微細藻類來穩定水質。南部有業者認為,必須在有水色的環境才能成功養殖;但也有在室內,採少量流水遮光的環境,成功培育的例子。

屬熱帶性的鱸鰻,在低溫環境中很容易感染白點蟲,死亡率相當高。室內培育水溫可控制在3031℃,當體重達2 g以上時,就較不會受到感染了

剛從海裡撈起的鰻線約5000-6000尾/公斤。一般約馴養至2個月後,就可以分級篩選,之後約1個月或1個半月篩選1次。通常篩選較多次的成長及活存率會較佳,但需要在篩選次數與篩選所給予的緊迫間取得一平衡。

鰻線屬肉食性,會補食動物性餌料,喜好在夜間或黑暗中進行索餌活動。馴餌初期,前1~2週,可以採用絲蚯蚓、輪蟲,豐年蝦。並且可以採用少量鰻粉混合蛋、牡蠣肉、或其它誘引物質製成膏狀飼料。

剛引進池塘時,為求鰻線能迅速適應環境,給餌場四周宜遮光。鰻苗有避強光趨弱光的特性,可用適度光源來聚集魚苗,並接進水管滴水,鰻線就會集中在給餌場,並群聚活動。開始誘餌時餌料籃須沉至底部,待鰻線聚集後再由底部逐漸往上提高,直到餌料籃底部距離水面約20-30公分為止。

以餵食絲蚯蚓為例,絲蚯蚓營養價值高,含水份量很高,鰻線容易消化,鰻線進食量可以高達體重30%以上,可以讓白身(透明)鰻線快速成長但因絲蚯蚓含水份量很高,完全以絲蚯蚓餵飼很快就無法供給鰻線成長所需營養,所以飼料轉換宜早日進行,人工配合飼料具有營養成分高含水分少等特性,愈早轉換,鰻線成長愈均勻成長愈快。

鰻線餵食絲蚯蚓1-2星期後,就須進行食物轉換,即生餌配合粉狀人工配合飼料 調製投與,生餌量逐日漸少而粉狀人工配合飼料則逐日增加,1-2星期後即可完全以粉狀人工配合餌料投與,鰻線飼料供應餌料以1-1.5小時吃完為原則。

白身鰻線約5~6000尾/公斤,經7-10天可長成3000尾/公斤。養殖20-30天後體重己經可以達到1000尾/公斤。養殖50-70天後體重可達700-800尾/公斤。養殖 70-90天快速長成的幼鰻己經可以達到500尾/公斤。當體重超過500尾/公斤,即可準備篩選較大者放養至小鰻池,較小者仍然飼養於原池塘。

此階段初期以絲蚯蚓飼養,由於絲蚯蚓含水量高消化容易,鰻線每天進食量可以高達體重之30%。轉換成人工配合飼料後,投與飼料時體型為3000-1000尾/公斤可投放體重之10%。體型為1000-500尾/公斤可投放體重之8%,惟需配合健康、氣候、及水質等外在狀況投與。

鰻線如以絲蚯蚓馴餌時,由於絲蚯蚓消化道或體表的病原蟲及病原菌數量多,需要適當處理。絲蚯蚓買進後需要適當的沖水,水量深度需要將絲蚯蚓全部蓋住。 絲蚯蚓有聚集成團的特性,沖水蓄養時需要隨時擾動,讓全數絲蚯蚓均可沖水,否則底部中間部份會形成局部死亡,反而讓病原有大量增殖的機會。沖水的時間可以設定為8-12小時,當蚯蚓消化道內食物及糞便等排泄乾淨(亦即絲蚯蚓整體變均勻的紅色),即可餵食鰻線。可以考慮使用二氧化氯來消毒餌料。

鰻線餵食絲蚯蚓容易罹患多種疾病,寄生蟲疾病包括車輪蟲、舌杯蟲、指環蟲擬指環蟲、三代蟲、粘液孢子蟲等,細菌性疾病則以愛德華氏病及爛尾病最常見也最嚴重。其次如赤鰭病、孤菌病、或卡他性腸炎等。

所以宜及早轉換人工配合飼料,轉換飼料 時以粉狀人工配合飼合飼料為宜。鰻線餵食人工配合飼料,宜添加優質魚油 、維生素B群、免疫力增強劑等增進抵抗力及成長促進因子。

arrow
arrow

    微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