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鰻養殖技術(一)

(趕個養殖熱潮,整理一下網路上的資料,希望有用到的人能節省許多找資料的時間)

b0144053_21161284 

學名:Anguilla marmorata Quoy &Gaimard 1824

俗名:鱸鰻、花鰻、烏耳鰻、土龍。

英名:Swamp eelGiant mottled eelMarbled eelMadagascar mottled eel Giant long-finned eel

分類:

鰻鱺目 Anguilliformes

鰻鱺亞目 Anguilloidei

鰻鱺科 Anguillidae

 

分布棲地: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台灣、中國、法屬波里尼西亞、菲律賓、日本南部、印尼、澳洲北部、索羅門群島、帛琉、密克羅尼西亞等河川溪流皆有其蹤跡。

棲息於砂泥底質、河口、淡水與近海沿岸等環境,屬周緣性淡水魚。在台灣北部、中部、南部、恆春半島、東部、蘭嶼綠島等污染較輕微的河川、湖泊均可見。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蛇狀,驅幹部呈圓柱狀,肛門後的尾部則稍側扁,體型頗粗壯。胸鰭為長橢圓形,無腹鰭,背鰭和臀鰭均是低平而一直延伸到尾部,和尾鰭連結癒合,尾鰭圓鈍。背鰭起點至鰓裂的距離小於至肛門的距離,頭長為背鰭起點至臀鰭起點距離之0.8-0.9倍;背鰭起點至肛門距離約為體長之16%。鱗片細小,體側及背部灰褐色,具許多不規則暗褐色的塊狀斑紋及大小均勻的灰黑色斑點。腹部顏色較白。脊椎骨數為100-110,體長可達160公分。

 

生態習性:

鱸鰻的成長過程和日本鰻相似,其幼魚在河川中成長,成魚在春末夏初降海產卵,孵化後的仔魚經柳葉形期的變化成透明的鰻線,需耗時五個月,才再回到河裡生存。白天全身隱藏在泥地中,只有露出一個頭部呼吸,到了夜晚即游出覓食,以其它魚類、蝦、蟹為食。

 鱸鰻屬降河性洄游魚類,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游的底層、深潭或湖泊、水庫、池沼底部的洞穴內。生活於在砂泥底質,為肉食性魚類。以魚類、蝦、蟹、蠕蟲、水生昆蟲為食,亦攝食蛙、蛇及動物屍體等。

每年秋初5-6公分的鰻線會洄游至台灣的海岸及河口,白天全身躲藏在底泥中,只有露出一個頭部呼吸,到了晚上則游出覓食;在隔年春末夏初時,已逐漸成長至10cm左右,身體已呈橄欖綠色,此時進入豐水期,下游之河水上漲,幼鰻開始大規模之溯河。

每隻鱸鰻均有一定的勢力範圍,大都會固定在一個深潭洞穴定居,大多在夜間活動,性兇猛。在河川中的生活達數年或十數年之久。目前在台灣西部很少見,而以台灣東部、南部的族群較為完整。大部分河川因河堤、攔沙壩、水庫等人工整治興建,阻礙鱸鰻的上溯,尤其鱸鰻棲息於較上游河段,受阻情形嚴重,野生族群數量甚少。

 

附表一:

鰻屬(Anguilla) 的分類

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

奧克蘭鰻(Anguilla aucklandii)

(Anguilla australis)

澳洲鰻(Anguilla australis australis)

新澳鰻(Anguilla australis schmidti)

(Anguilla bengalensis)

孟加拉鰻(Anguilla bengalensis bengalensis)

東印度洋鰻(Anguilla bengalensis labiata)

(Anguilla bicolor):黑鰻

雙色鰻(Anguilla bicolor bicolor):黑鰻

太平洋雙色鰻(Anguilla bicolor pacifica):黑鰻,又稱二色鰻。

短頭鰻(Anguilla breviceps)

蘇拉威西鰻(Anguilla celebensis)

大鰻(Anguilla dieffenbachii)

內唇鰻(Anguilla interioris)

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

(Anguillaluzonensis)

印尼鰻(Anguilla malgumora)

鱸鰻(Anguilla marmorata):又稱花鰻。

大口鰻(Anguilla megastoma)

莫三比克鰻(Anguilla mossambica)

雲紋鰻(Anguilla nebulosa)

烏耳鰻(Anguilla nigricans)

灰鰻(Anguilla obscura)

雷恩東澳鰻(Anguilla reinhardtii):又稱寬鰭鰻。

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

  

arrow
arrow

    微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