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橈足類培養與利用

1. 食性與餌料

(1)食性:

橈足類可分為濾食性、捕食性和混食性三種。

濾食性的橈足類種類很多,人工培養的橈足類多屬濾食性的,如紡錘水蚤(Acartia)、偽鏢水蚤(Pseudodiaptomus )、長腹劍水蚤(Oithona )等屬的大多數種均屬此類。其主要餌料為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

捕食性的橈足類有刺水蚤(Euchaetidae)、寬水蚤(Temoridae)等。它們攝取小型的橈足類、甲殼動物的無節幼體和仔魚等。

混食性的橈足類有刺水蚤等,主要以濾食方法攝取微小浮游生物,有時也捕食小型橈足類,兼有濾食和捕食兩種方式。

(2)餌料

大部分浮游植物是橈足類適宜的餌料。底棲種類(如虎斑猛水蚤)與浮游種類比較,對營養要求的可塑性較大,食譜廣。除各種單胞藻外,酵母、細菌、有機物碎屑、魚蝦肉、人工發酵液等均可被攝取。

浮游種類的橈足類主要利用浮游植物作為餌料。在人工培養的情況下,多數是培養單胞藻投餵。

在橈足類培養中應用的單胞藻餌料有30餘種,主要為矽藻類(近20種)、綠藻類(10餘種)和金藻類(3種)。其中用得較多的有鹽藻、球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條藻、紅胞藻、扁藻等。當單種單胞藻餌料能提供良好生長時,幾種合適的單胞藻餌料混合投餵通常會得到更好的結果。其中矽藻是比較容易消化的種類,而其他幾種相對來說比較難消化。

雖然大多數單細胞微藻都是橈腳類的優良餌料,一般認為無細胞壁之藻種比具細胞壁的種類為佳,含色素之藻種比不具色素者優良,數種餌料混合比單種餌料投餵更有效果。

餌料之充分供應是培養橈腳類最重要的關鍵。濾食性和混合性橈腳類之培養,大多以培養單細胞藻類為其餌料,以下僅舉例各學者在不同種橈腳類的培養中使用不同的餌料,如下:

  • 尖額真猛水蚤(Euterpe acutifrons):叉鞭藻、扁藻、裸甲藻、三角褐指藻。
  • 真寬水蚤(Eurytemora affinis)和紡綞水蚤(Acartia tonsa):角毛藻、衣藻(單胞藻)。
  • 海哥藍哲水蚤(Calanus helgandicus)和椎鼻哲水蚤(Rhincalanus nasutus) :圓盤藻、海鏈藻、雙尾藻、圓篩藻。
  • 纖弱華哲水蚤:角毛藻。
  • 日本虎斑猛水蚤 :等鞭金藻、扁藻和紅胞藻。

2. 小量培養

(1)培養設備

主要培養設備有小型培養容器、攪拌器、通氣裝置、升溫裝置等。小型培養容器容量多樣化,約從1L~5噸水量都可稱之。小水體可使用玻璃缸或塑膠(or FRP)水箱,水量到達1噸以上,可以使用水泥池來培養。大部份使用打氣石通氣以攪動混合水體。而用於水泥池的攪拌器有兩種:一種是專門的水車或攪拌器,帶有葉片,慢速運轉,靠葉片攪動水體;另一種則是用鋪在池底的PVC管通氣製造水流。橈足類生長繁殖要求的水溫一般較高,在溫度較低時需配備升溫裝置。

(2)培養用水處理與接種

培養用水最好通過砂濾,如果無砂濾設備,也可以用80目的絹網綁於進水管過濾,以濾除水中的大型動物。

種源可以從兩個途徑而來 : 一是從自然水域中所採集的橈足類,經分離、擴大培養後,再倒至大型培養容器中接種。二是採集橈足類的卵進行孵化。接種量越大越好,接種量大時,增殖到可收穫的密度時間短,生產效率高。接種量最大可以達到當時培養條件下最大密度的一半。

(3)投放附著基質

培養底棲和半底棲的橈足類,需要投放附著基。例如,虎斑猛水蚤有爬行於池壁和池底或在其附近游泳的習性。為了增加其棲息場所,投放附著基有明顯效果。附著基的種類有蚊帳布、篩絹網、塑膠波紋板、聚乙烯薄膜等。垂掛蚊帳網作為附著基,則不會降低通氣能力,而且蚊帳網上有青苔生長,起到了附著基、餌料和穩定水質的作用。

(4)管理

  • 投餌應根據橈足類的食性選擇適宜的餌料

雜食性橈足類的餌料種類很多,適於大量培養。除了餌料種類外,還要控制投餌量。如果用1噸水量的塑膠水箱作為培養容器,混合投餵對蝦配合餌料與酵母,對蝦配合餌料投餵量每週30~75克,酵母投餵量每天2克,1週後,虎斑猛水蚤增殖到1.4萬~1.7萬個/升;混合投餵魚類配合餌料與酵母,魚類配合餌料每2~3天投 ??餵5~10克,酵母每2~3天投 ??餵10克, 1週後,虎斑猛水蚤增殖到1.6萬~2萬個/升;1次或多次投餵醬油糟125~625克,1週後,虎斑猛水蚤增殖到4000個/升。

  • 攪拌與充氣

攪拌和充氣的作用,一是增加培養水中的溶解氧,二是防止餌料下沉,是培養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但要適當控制攪拌和充氣的強度。底棲和半底棲的橈足類有在池壁附近生活的習性,攪拌強度過大或充氣量過大,有可能對其產生不利影響。

  • 控制溫度和光照度

橈足類對於溫度的耐受範圍廣大,隨著種類有所不同。培養時,溫度不宜變化過大,儘量維持在25~30℃間,增殖較佳。光照度則控制在適宜範圍,如在室外小型開放池,最好可加遮陰網。

  • 水質控制指標

橈足類培養中水質變化不宜過大,特別是投餵人工餌料時更要注意。培養過程中,溶氧應大於5ppm,pH值應控制在7.5~8.6。如果溶氧和pH值過低,應加強打氣。 鹽度以20~30ppt最佳。

  • 收穫

橈足類最高密度都有一定界限,並且隨培養條件不同而不同。據報導,虎斑猛水蚤的增殖密度,在1升水槽中為3萬個/升,在30升水槽中為1.8萬個/升,1T水槽中可達1.5萬個/升,在40T水池中(用油脂酵母做餌料)達到3.6萬個/升,在200T水池(用麵包酵母做餌料),增殖密度也達到1.58萬個/升。在密度達到一定水平後,就要收穫其中的一部分,這對橈足類長期穩定的增殖是有利的。每次收穫量的大小,以不影響其增殖為準。如果每次的收穫量過小,則現存量就大,橈足類則處於較高密度狀態,對其生長繁殖不利。相反,如果每次的收穫量過大,則現存量就小,參與繁殖的個體數量就少,也影響其增殖的速度。每次收穫以10%左右為宜。收穫方法是用網目0.33毫米的網撈取。收穫的個體主要是成體和後期幼體。

3. 大面積培養

(1)清池

培養之前進行清池以殺死橈足類的敵害生物,主要是魚類和甲殼類。清池的方法有兩種:

  • 池水排乾後曝曬3~5天。一方面可以殺死橈足類的敵害生物;另一方面通過曝曬加速池底有機質的分解,增加肥度,對培養浮游藻類有利。曝曬時結合進行整池,把池底平整、清理,加固圍堤。
  • 把池水排去大部分,留下少量用藥物清池。清池藥物可用濃度為40~80毫克/升漂白粉,或濃度為2毫克/升魚藤精,或濃度為10毫克/升敵百蟲(含量為90 % )。用漂白粉清池藥效消失快,3~5天即成。用魚藤精清池藥效消失慢,約需1個月左右,用敵百蟲對魚、蝦及其他大型有害動物殺傷力強,但對橈足類的卵無致死作用,可以保存池中的橈足類種源。

(2)進水引種

清池後(如用藥物清池,要等藥效消失,才算清池結束),即可灌進海水,灌水時水管進水的一端,需用80目的篩絹包紮,或用80目篩絹做成一方形過濾箱,海水通過篩絹過濾再進入池內。海水中的浮游藻類和橈足類幼體可通過篩絹隨水進入,成為培養種的來源。而魚苗、蝦苗等體型較大的敵害生物則不能通過篩絹進入池中。

(3)施肥培養浮游藻類

水量達到一定深度時,開始施肥培養浮游藻類。肥料種類分為有機肥及無機化肥等,施肥量與種類視現場所容易取得的肥料而有所變化。灌水後第一次施肥,施肥量應多一些。如果使用無機化肥,每100平方米可施硫酸銨6~8kg,尿素3kg,過磷酸鈣3kg(綠色藻配方)。施肥後4~5天,浮游藻類會大量生長,水色變濃,橈足類即開始大量繁殖。為了保持橈足類穩定的生長繁殖,必須持續施肥。第一次施肥一般能維持10~15天,以後大約每10天需要追肥1次,每次可施硫酸銨2~3kg,尿素1kg,過磷酸鈣1kg。追肥量和追肥時間需根據池水浮游藻類存在數量的具體情況決定。透明度約維持在60cm左右為佳。

(4)培養管理

  • 維持池水浮游藻類適宜的範圍:

池中浮游藻類的數量主要受施肥量的影響。施肥量大,藻類繁殖過盛,容易使水質惡化,嚴重時可能引起橈足類的大量死亡。相反,施肥量不足,浮游藻類數量少,不能滿足橈足類的需要,橈足類數量下降。要保持橈足類數量穩定,必須通過控制施肥量和掌握施肥時間。簡單的方法是測定池水的透明度,以透明度值為指標來指導施肥。因為水的透明度受懸浮於水中的有機質及無機顆粒性物質影響。在靜水池中施肥培養浮游藻類,影響池水透明度的主要是藻類細胞。池水中藻類細胞的數量愈多,透明度就愈小;反之,則大。池水透明度值在33~50釐米之間是表示池中浮游藻類的數量在適宜範圍之內。如果透明度大於50釐米,表示浮游藻類數量不足,所以透明度在50釐米左右時應進行施肥;相反,透明度值小於35釐米,表示浮游藻類量過多,應停止施肥或採取措施灌入新鮮海水來調節。

  • 控制水位及維持正常比重:

在培養過程中,注意維持水位。保持水深在80~100公分之間,不能過淺。夏季時,太陽曝曬,水分蒸發量大,水位下降,池水比重增大,對橈足類生長、繁殖不利。在培養過程中控制水位及維持正常比重,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把淡水引入培養池,如果不能引入,則可以灌入新鮮海水來維持。

  • 注意水質變化的情況:

水質好壞與橈足類生長、繁殖關係很大。在培養過程中,應經常注意水質變化情況,特別是天氣悶熱、濕度高的情況下,常易引起缺氧,嚴重時會造成橈足類大量死亡。保持良好的水質,除控制施肥量外,在水質有惡化的可能時,應及時加人較大量的新海水搶救。經常檢查橈足類的生長、繁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 捕撈

經過一段時間的繁殖,橈足類數量達到一定密度後,即可進行連續捕撈。幾分鐘後把網中捕撈到的橈足類倒進盛有大半桶清潔海水的水桶內,捕撈到一定數量後,即運回馬上投餵。水桶內的橈足類密度不要過大,停留的時間也不能過長,否則會引起大量死亡而影響餌料飼餵效果。

4. 橈足類營養價值

橈足類的營養價值對於海洋魚類幼苗來說非常地良好,比常用的餌料豐年蝦較佳。橈足類一般具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44-52%)和良好的氨基酸組成,與異常的蛋氨酸和組氨酸(表5.4)

橈足類脂肪酸組成差異很大,它反映出培養過程中所使用食物的脂肪酸組成。例如,單一個體成熟Tisbe的(N - 3)HUFA含量,在餵食杜氏藻 Dunaliella(低(N - 3)HUFA含量)或Rhodomonas藻類(高(N - 3)HUFA含量)分別為39 ng與63 ng,而對應的乾重為0.8%和1.3% 。 在無節幼體上,脂肪酸含量相對較高;(分別約3.9%和3.4%,)。

EPA和DHA的含量,在餵食杜氏藻 Dunaliella 的成體中分別佔脂肪酸總量的6%與17%,在餵食Rhodomonas的成體中分別佔脂肪酸總量的18%和32%。而無節幼體的EPA,DHA和(N - 3)HUFA的含量高 (即分別約佔脂肪酸總量的3.5%,9.0%和15%) 。

分別以麵包酵母或Omega-酵母培養的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其脂肪酸的組成在表5.5所示。

提供海洋魚類幼苗的餌料生物而言,生化組成的差異,尤其是HUFA含量,不單只是橈足類對比於豐年蝦的唯一優勢。 另外,橈足類(copepodites和成體)可能含有較高的消化酵素含量,這在幼苗的消化上可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之前所述,許多海洋魚類幼苗的早期階段,沒有一個發達的消化系統,需要受益於由活餌供應的外源性酵素 。來自佩德森(1984)研究首次攝食鯡魚幼苗的消化,結果發現,橈足類更迅速地通過腸道,且比豐年蝦易消化,在這 方面的證據顯示橈足類可能比豐年蝦更為可取

Table 5.4 在不同種類食物培養下的Tigriopus brevicornis,其氨基酸組成。
(g.100g粗蛋白-1)(Vilela,pers.comm)

T. brevicornis  cultured on  Platymona sueceica  with different additives:

Amino acid

+ 酵母

+ 米糠

+ 小麥

+ 魚飼料

Aspartic acid

7.30

6.98

7.08

7.63

Threonine

3.35

3.09

3.53

3.74

Serine

3.37

2.98

3.39

3.59

Glutamic acid

12.05

12.00

11.90

10.62

Proline

5.13

4.49

6.56

4.82

Glycine

4.40

4.24

4.31

4.71

Alanine

5.44

5.45

5.97

5.87

Cystine

0.39

0.84

1.23

1.27

Valine

4.52

4.30

4.21

4.71

Methionine

1.78

1.75

1.64

1.81

Isoleucine

3.35

3.21

3.28

3.48

Leucine

4.79

4.71

6.24

6.73

Tyrosine

3.89

3.99

3.21

3.87

Phenylalanine

2.64

2.67

3.37

3.44

Histidine

1.94

1.75

1.78

1.33

Lysine

4.81

4.65

4.81

4.92

Arginine

6.52

6.34

5.76

6.11

Total

75.67

73.44

78.27

78.65

Protein (%)

51.1

48.6

43.9

46.5

 

Table 5.5. 麵包酵母和油脂酵母培養的日本虎斑猛水蚤T. japonicus,其總脂質的脂肪酸組成中甘油(TG),極性脂(PL)和游離脂肪酸(FFA)組成, (從Fukosho修改,1980)。(%乾重)。

FA

麵包酵母

油脂酵母

Total

TG

FFA

PL

Total

TG

FFA

PL

14:0

0.6

0.8

0.7

0.6

1.2

1.8

1.7

0.5

15:0

1.8

1.7

0.8

0.5

0.8

0.6

0.6

0.4

16:0

7.1

8.2

8.1

13.2

9.1

10.1

9.9

13.2

16:1n-7

13.9

22.3

12.8

3.2

6.5

7.2

6.6

2.3

18:0

2.5

0.8

2.1

6.6

2.6

1.3

2.5

6.8

18:1n-9

23.7

31.6

20.6

15.7

22.1

32.4

21.8

14.2

18:2n-6

2.9

2.9

2.4

2.2

1.5

1.4

1.7

1.2

18:3n-3

4.4

5.3

3.8

1.2

0.9

0.7

0.7

0.5

18:4n-3

1.1

0.8

0.8

2.3

9.1

11.5

5.6

3.7

20:1

1.4

0.8

0.8

2.3

9.1

11.5

5.6

3.7

20:4n-3

2.1

1.6

2.0

0.8

0.7

0.4

0.5

0.3

20:5n-3

6.0

2.9

13.1

8.1

4.7

3.2

7.9

6.4

22:1

0.3

0.7

0.5

0.1

5.4

5.9

3.3

2.2

22:5n-3

1.1

0.8

0.7

1.0

0.9

0.7

0.6

0.4

22:6n-3

13.8

5.2

16.8

33.2

20.9

15.8

26.2

38.8

(n-3) HUFA

23.0

10.5

32.6

43.1

27.2

20.1

35.2

45.9

arrow
arrow

    微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